千年长恨歌里的家国团圆梦
当骊山的晚风掠过华清池的波心,当九龙湖的月影漫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霓裳羽衣,千年后的长安城正以另一种方式演绎着“家国同圆”的永恒主题。象征阖家美满的中秋明月,邂逅寓意家国昌盛的国庆华光,恰似《长恨歌》中那场跨越时空的盛宴——既有“云鬓花颜金步摇”的柔情缱绻,亦有“渔阳鼙鼓动地来”的壮阔波澜,最终在月光与红旗的交织中,凝成一幅属于中国人的团圆史诗。
中秋的月,是《长恨歌》里最温柔的注脚。当杨玉环赤足踏上水榭,月华如银纱般垂落,将她的云鬓花颜染成流动的诗行。那夜的骊山,星子坠落成金步摇,萤火虫化作帝王的痴情,连理枝在岩壁上疯长,仿佛要将“在天愿作比翼鸟”的誓言刻进永恒。而今,当游客们走进华清宫,扫码验证的“滴滴”声与古琴之音交错,像是时空的琴弦被轻轻拨动,将千年前的缠绵悱恻与当下的热闹鲜活悄然串联。人们踏入这承载着爱恨情仇的古老宫殿,脚步不自觉地放轻,仿佛怕惊扰了沉睡在此的旧梦;中秋的月,亦是游子心中的归途。在西安北客站,数百万旅客正奔赴团圆。有人提着豆沙月饼挤上开往渭南的列车,月饼里未去壳的豆沙,恰似故乡泥土中未磨平的棱角;有人在候车厅翻看手机里家人的照片,一张张熟悉的笑脸,瞬间驱散了路途奔波的疲惫与孤寂。当高铁穿越秦岭隧道,车窗外的月光与隧道内的灯光交替闪烁,仿佛在诉说:无论走多远,家的方向永远有一轮明月相随。
中秋与国庆的相遇,是《长恨歌》中“天长地久”与“此恨绵绵”的和解。当骊山的月影与天安门的华灯同时亮起,当华清池的泉水倒映着长安街的国旗,我终于读懂:个人的团圆与国家的昌盛,从来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。在西安回民街,一位卖镜糕的老伯将月饼切成小块,分给排队的游客:“吃吧,月圆人圆,国圆家圆。”他的摊位前,挂着自制的红灯笼,灯笼上写着“长恨歌里寻旧梦,国庆中秋共此时”。双节的夜晚,最适合在古城墙上漫步,脚下的砖石刻着盛唐的年轮,眼前的护城河倒映着现代的霓虹。远处,大雁塔的灯光秀正演绎着“嫦娥奔月”与“神舟飞天”的交响;近处,城墙根下,一群孩子围坐在老人身旁,听他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。
当《长恨歌》的终场音乐响起,当国庆的钟声敲碎最后一片月光,我不禁感慨——中国人的团圆,从来不是简单的围炉夜话,而是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家国的长河,就像骊山始终守望着长安,就像月饼的甜永远包裹着五仁的咸,这个中秋与国庆重叠的夜晚,举杯敬过往——敬杨贵妃的霓裳,敬唐明皇的痴情,敬老伯的镜糕,更敬每一个在月光下奔赴团圆、在红旗下守护盛世的平凡灵魂。(刘子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