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子28

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 网站狗子28 > 狗子28 > 华山艺苑
华山艺苑

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

发布日期:2025-10-29     信息来源: 华山营销公司     作者:刘子萱     浏览数:34    分享到:

      总觉得西安的秋,是被一丛丛菊花叫醒的。当秦岭的风把终南山的枫叶吹得泛红,当渭水的晨雾漫过城墙根的老槐树,植物园里的菊,便循着千年的诗意,热热闹闹地开了。这场景,倒应了王维那句 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,只是在西安,这“就菊花”的意趣,多了几分古都的厚重与烟火气。
      晨起穿过碑林巷,青石板路上还沾着露水,拐角处的老字号茶馆已飘出菊花茶的清香。老板见人路过,笑着递来一杯:“姑娘尝尝,今年新采的秦岭野菊,配着咱本地的茯茶,暖得很。” 呷一口,先是菊的清苦,后是茶的醇厚,顺着喉咙滑下去,秋凉便散了大半。老人说,西安人爱菊,打盛唐时就有讲究 —— 长安城里的重阳节,仕女们会把菊花插在发间,文人墨客则聚在曲江池边赏菊赋诗;如今除了兴庆宫,西安植物园的菊展更成了新念想。
      植物园的朱漆大门前,已聚了不少人。有穿着校服的学生,背着画板准备去菊丛边写生;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,车里的宝宝正伸手去够挂在车把上的小菊灯;还有持菊的老人,鬓边簪着白菊,衣襟别着黄蕊,倒像是从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走出来的画中人。门内曲径通幽处,忽见千百盆菊花列队相迎,金背大红、凤凰振羽、绿云垂珠,名目多得记不全,只觉满眼流光溢彩,仿佛打翻了造物主的调色盘。园里陈列着数十种珍稀菊花:“绿云”花瓣层层叠叠,像裹着一层淡绿的轻纱;“雪珠红梅”花瓣边缘泛着胭脂红,花心却洁白如雪;还有形似绣球的“紫绣球”、花瓣细长如丝的“千丝菊”,每一株都挂着铭牌,标注着品种与培育故事。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者正拿着放大镜细细观察,身旁的孙子踮着脚问:“爷爷,这花比兴庆宫的还好看吗?”老者笑着摇头:“各有各的好,兴庆宫的菊有宫墙衬着,有古都的味儿;植物园的菊,能让你看见菊花的千般模样,是自然的妙趣。”
      午后坐在植物园的石凳上,就着自带的菊花茶吃一块重阳糕 ——糕是用西安本地软糜子面做的,夹着红枣与核桃,甜糯中带着谷物的清香。不远处,几位园艺师傅正给菊花浇水,他们说为了让菊展持续到霜降,每天都会仔细检查每一株的状态,修剪枯叶、调整光照。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花丛中,给花瓣镀上一层金边,偶尔有蜜蜂落在花蕊上,嗡嗡的声响与游人的笑声交织在一起,成了秋日里最温柔的旋律。一位卖糖画的老伯递来支菊花形状的糖画。琥珀色的糖丝在阳光下泛着光泽,细看竟真勾勒出花瓣的脉络。他笑着说:“我爷爷那辈就在钟楼底下摆摊,那时候重阳节,孩子们举着糖菊逛集市,比现在还热闹。”说话间,又有几个孩子围过来,指着糖画架上的龙凤呈祥图案嚷着要,老伯便一边熬糖一边哼起了小曲:“九月九,饮菊酒,人共菊花醉重阳……”
      忽然懂得,西安人爱菊,爱的不仅是那抹金黄,更是藏在花瓣里的千年文脉。这菊花开了一代又一代,把古都的春秋都酿成了蜜,甜在心头,香在鼻尖。而此刻的长安城里,不知又有多少人家,正对着满城菊香,共话重阳?(刘子萱)

上一篇:登高望秋远 情暖度重阳 下一篇:未“雨”绸缪 筑牢防线